徜徉在均橋鎮淵明社區2000余平方米的文化廣場上,文化體育設施一應俱全,名人家訓的宣傳牌樹立在小徑兩旁,整個廣場干凈整潔舒適,成為周圍居民休閑活動的好去處。談起這個廣場的變化,淵明社區黨支部書記徐跟來深有感觸,“過去廣場臟亂差,而且廣場上的文化體育設施經常遭到破壞”。在縣關工委的引導下,社區與附近的縣第四中學聯系,共建社區文化廣場,通過聯商聯建聯幫,淵明廣場煥然一新。全縣社區學校共建廣場6處,成為青少年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的場地。
共撐一片成長的藍天,讓青少年在更加美好的環境中茁壯成長,縣關工委積極探索構建社區學校聯動育人機制,充分運用社區教育資源,優勢互補,資源共享。
社區心理咨詢室
把對學生的教育從學校延伸到社區、村莊和家庭。良言家訓是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精華,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潛移默化地起著作用,縣關工委廣泛挖掘搜集各類優良的家風家訓,制作成牌匾,懸掛在廣場并讓各家各戶認領。武山鎮打造王常村家教家風示范點,家訓上墻已覆蓋全村312戶,流芳鄉打造陳荷塘灣家風展館,用榜樣的力量激勵孩子們奮發向上,雙鐘鎮建成柘磯社區家庭教育示范基地和村史館,創辦家長學校,通過對家長的教育達到優化青少年家庭教育的目的。
縣關工委充分發揮基層“五老”作用,在社區開設“四點半課堂”、心理咨詢室。在鄉鎮社區,由于許多父母都在上班務工,孩子放學后沒人照顧,社區就想群眾之所想,為放學的孩子添置圖書、學習用品,請來“五老”教孩子書法、繪畫,發展孩子的興趣愛好。種棉能手全國勞模、武山鎮關工委主任陳淼洋經常來到社區學校為孩子上勞動課、思政課,讓孩子們全面發展。均橋鎮淵明社區15歲學生陶冶(化名)家庭困難,性格內向自卑,去年未考上高中,遂自暴自棄,打算外出打工。社區支部和關工委知道這一情況后,輪番去做他的思想工作,幫助他解決實際困難。如今,陶冶在九江職業技術學院學習,一放假就來到社區做志愿者,社區也為他發一些報酬作為貼補,陶冶在學校也變得活潑陽光。
為進一步構建學校、家庭、社會協調育人的工作機制,縣關工委聯系縣教體局、縣文明辦開展共同推進青少年“在家做一個好孩子,在學校做一個好學生,在社會做一個好公民”活動。自活動開展以來,全縣各社區、學校共評選出“新三好”學生212名,學榜樣,爭做榜樣蔚然成風。
精彩評論 共 0 條
請先登錄后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