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看來,被當作最佳聽眾是一個人能獲得的最高贊美之一。但遺憾的是,我們總是被不良聽眾所包圍。
傾聽的技巧遺傳不來,需要由認識得到傾聽價值和重要性的人主動培養。父母、老師、密友、導師等榜樣也可以對習得的過程加以促進和鼓勵。
良好的傾聽技巧可以轉化為習慣,而非偶然行為。在對對方的想法、經歷、感覺感興趣的平臺上,良好的傾聽是可以預見的。而一旦這種興趣消失,傾聽的過程勢必受到損害。
要求自己成為好的聽眾是成為有效領導者的先決條件。出色的溝通技巧是對領導者的重大加分,而久經磨練的傾聽技巧更是重中之重。
太多時候,我們只專注于溝通的技巧,卻付出了傾聽技巧的代價。
如何解釋為什么有些時候盡管我們自以為在聽,卻沒能聽清別人傳達的信息?有時是因為他們表達得不夠清晰,有時是因為我們聽得不夠仔細,常常也會兼而有之。又或者是因為我們沒能捕捉到對方認為已經表露無遺的非語言信號。
這種情況在婚姻或其他長期親密關系中十分常見,尤其是在涉及到不同性別的人時。我自己就承認在很多時候都非常罪過地沒能讀懂太太的心思。我很期待自己能有所改善,但也認識到在某種程度上,這是男性軟件設置的問題。
談到傾聽的技巧,一般多是指聽別人說話的能力。但還有另外一個重要的維度,就是聽自己說話的能力,包括說話的方式、風格、腔調和內容。
假如我們參加舞蹈、唱歌或音樂課程,我們不會質疑練習是提高的關鍵,因為老師對我們表現的評價可以幫助我們改正缺點。
對于大多數人而言,在成功的職業和回報關系中,舞蹈、歌唱和音樂技巧遠遠不如傾聽技巧來得重要。但又有多少人會費力地去了解自己說話聽起來如何,以便提高溝通技巧呢?真的很少!
這個過程始于努力傾聽自己的聲音,再加上從各個渠道收集別人的收聽反應。
他們能否做出我們期待的反應?我們是否能在需要時有效地說服別人?我們的信息接收準確率有多高?我們被誤解的程度有多大?我們的意見引發沖突和分歧的頻率有多高?別人是否覺得我們的批評毫無道理?
上述問題的根本在于:我們在乎嗎?畢竟,我們為什么要在意別人的聽后感呢?這真的很重要嗎?
假如我們打算隱居深山或荒島,這一點兒也不重要。但如果我們立志成為領袖,成為有效的團隊成員,或者享受可持續的友誼,這就至關重要。
我們的價值觀和優先關注可以包括對他人、生命以及生存環境的善良、關心和責任,也可以不包括。假若不包括,我們是否能做好聽眾,以及別人如何聆聽我們就不再那么重要。
個人的品牌與偉大的商業品牌有著某種重要的相通之處,那就是信任。人際關系的成功取決于建立信任的能力。如果我們罔顧與他人接觸的方式,就不能建立起成功的聯系。因此,養成自省的習慣,戰斗就打贏了一半。
開始傾聽比去健身房鍛煉要容易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