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 一只從廈門特區飛來的“白鷺”,成就了湖口一所鄉村希望小學。

  • 陌塵
樓主回復
  • 閱讀:9287
  • 回復:0
  • 發表于:2017/9/5 9:15:43
  • 來自:江西
  1. 樓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該作者
馬上注冊,結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讓你輕松玩轉湖口社區。

立即注冊。已有帳號? 登錄或使用QQ登錄微信登錄新浪微博登錄

湖口屏峰的蘭新小學,一只從廈門特區飛來的“白鷺”,更有李憶敏先生一顆拳拳赤子之心

    李憶敏簡介:李憶敏 (1961— ),男,漢族,上海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筆名憶敏。中共黨員。1968年隨父母一家6人下放湖口縣舜德鄉蘭新村8組(今夏家村),度過了值得留戀的青年時代。1983年畢業于九江師專英語系專業。歷任九江師院附中教師,九江市委干部,《海南日報》文藝部編輯,《海南特區報》副刊部主編,《特區時報》副總編輯兼廈門記者站站長,中華兒女榮譽董事會(廈門)秘書長,廈門中華兒女美術館館長,廈門市政協委員,市人大代表;《中國特區時報》副總編兼廈門記者站站長,團中央《中華兒女》廈門辦事處主任。
    1998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散文詩集《天山情》,散文集《海南潮海南風》,報告文學集《一半海水一半太陽》、《世紀之光》、《世紀啟示錄》,小說《倒扣的船》等。其中《世紀啟示錄》獲廈門市人民政府首屆文藝特別獎。 詩詞作品曾獲江西省首屆詩歌大賽第二名、報告文學獲全國報告文學大賽二等獎、廈門市人民政府首屆文藝特別獎等。1998年當選廈門市第三屆十大杰出青年。


     地處湖口縣東南一隅,都湖兩縣交界處的屏峰鄉蘭新村(現舜德鄉轄),有一座環境優美的校園,設計新穎,建筑優良,美觀氣派,全縣一流,它就是“白鷺希望小學”。鑲嵌在教學樓主體墻壁上的白鶴,呈引頸高歌之勢,顯展翅欲飛之姿。它在向人們表白:這是一顆來自廈門特區鷺島的拳拳慈愛之心;這是一份“二十余載,縈懷養育之恩”的少年對“投荒于斯,春秋五度”?的回報。學校的捐資及募資者為《中國特區時報》的董事會理事,廈門市十大杰出青年,上海籍愛心人士李憶敏先生。


一、土瘠民貧之鄉,興學艱難。
     蘭新村,轄16個自然村,307戶,1371人,解放前隸屬屏峰鄉,建國后為紅山鄉。建有紅山完小,喻少林、舒明耀曾經任該校校長。合作化時期由蘭新初級社轉為高級社。1958年為蘭新大隊,以境內“蘭塘”得名,校名由紅山完小改為蘭新大隊小學。
    蘭新村地處鄱陽湖畔,港汊眾多,蓄水量小,泄洪能力差,“鄱湖一怒,輒洪漣擾蹙,稻菽朱靡,漁樵一嘆,農工再泣,誠土瘠民貧之鄉也”,因而“鄉村偏壤,景氣蕭疏!?由于當時村級小學村級管理,校建經費村級負擔,同時還有幾位民辦教師的工資,村財務不堪重負,日常開支捉襟見肘。但面對學生一雙雙求知若渴的眼睛,家長憂心如焚的愁容,蘭新村領導換了一茬又一茬,“再苦也不能苦孩子,再窮也不能窮教育”的觀念始終沒有變。其間三易校址從祠堂到油榨坊到蘭新大隊小學;四次建校(1950年,1968年,1970年,1980年)。土木之工耗盡人的精力,其間的苦與累,不可言狀;所耗的財力,物力致使村財務負債累累,一貧如洗,從而使學校的校園面積達到3200平方米,建筑面積達到310平方米,能滿足教學的需要,教師的辦公條件和學生的學習條件得到改善,達到了97年國家對湖口縣(縣抽簽到我鄉)“兩基”驗收的指標要求。

 
   然而,1998年夏,長江流域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對這個“三山四水二分田,一分道路和莊園?”的蘭新村,更是百年未見的劫難。境內泛濫成災,農田被淹1240畝,房屋倒塌63間,受災群眾1240人,直接經濟損失1430萬元。受強降雨和洪水的影響,蘭新村小學受災損失慘重,廚房,廁所等輔助用房全部倒塌,教室墻體裂縫,椽斷瓦塌,“敝屋數間,僅障風雨,備極蕭條”④成為危房。在保障學生安全第一的前提下,學生從學校撤出來,借房子,開始了游擊戰,教學處于無政府主義狀態下。
二、聞學子之窘困,興德立學。
  災情牽動了億萬人民的心,各界人士向災區伸出了援助之手,奉獻愛心。九江籍李憶敏先生此間向蘭新村小學拋出了繡球,明確了捐資興學的意向。
    在政治掛帥,唯成份論的年代里,李憶敏先生于1968年隨父母一家6人下放到蘭新村8組(今夏家村),度過了值得留戀的青年時代。五年的學習生活,母校的感情,恩師的教誨,給予了他渾厚的知識積累;五年的學習生活,感受樸實的民風;良好環境的熏陶,同學情、師生情、村民情,情深誼重。1973年,因其父親政治歷史問題的澄清,全家遷回九江。他憑著自己的功底,考上了九江師專。在黨的改革開放政策鼓舞下,年青人憑著一股闖勁,經過十余年的摸爬滾打,終于立足中國特區廈門,創辦了《中國特區時報》并任該報董事會理事,1999年被評為廈門十大杰出青年,著有《青年修養論》,《論素質教育》等書。


     身在特區的李憶敏先生,第二故鄉的情懷始終縈繞不斷,對村民的感激之情猶念念不忘。家鄉的災情令他寢食難安,為家鄉的父老能做些什么呢?能否盡上自身的綿薄之力。
     1998年10月,李憶敏先生開始聯絡鷺島《中國特區時報》諸榮譽董事及友好,令下捐資建校之決議。由于李憶敏先生的不懈努力,廈門友好人士紛紛響應,他們“皆古道熱腸,既慕興學之功德,復憫學生之窘困,慷慨解囊,共襄義舉,素昧平生而一擲千金!雹莨不I資17萬5千元,希望小學終于因資金到位而落戶蘭新,因廈門有“鷺島”美稱,故取名為“白鷺希望小學”
三、喜“白鷺”英姿,興學富民
    “白鷺希望小學”這一項目的確令,著實使蘭新村人民為之興奮,而學校從奠基到施工到峻工,得益于各界的傾情支持,著實使蘭新村人民為之感激。


    基建工程1999年8月開工,2000年11月教學樓及輔助用房全部峻工驗收?偨ㄖ娣e850平方米,其中教學樓650平方米,標準間教室五間,教師住房8間,有圖書閱覽室,儀器實驗室。一排排整齊漂亮的課桌椅是由英國政府捐助的?扇菁{約三百學生學習與生活?偼顿Y約27萬元。
   2001年7月,李憶敏先生又籌得配套資金5萬余元,興建圍墻及門樓。蘭新村將一片茂密的水杉林,大約一千余株,高約8米,平均直徑10公分,無償劃入校園。使校園占地面積達到6200平方米。如今,綠樹成蔭,鳥語花香,操場平坦,是學生學習的樂園,與原蘭新小學相比,是一個人間,一個天堂。


     “白鷺希望小學”的建成,其間共青團九江市委,湖口縣共青團委、及市、縣、鄉各級政府廣開方便之門。李憶敏先生自己曾兩次光臨蘭新,提出建設性建議,中途打電話聯系不計其數。時任團市委書記的史文彬(后任湖口縣縣長),張小鵬副書記,吳秋紅副縣長,原屏峰鄉黨委書記曹大勇,鄉長劉小平,;蘭新村領導徐共玲、徐淼生,新任支書兼村長徐擁斌、村長徐臘生同志都親自顧問此事。從校園選址到征地,到10萬元配套資金到位,到工程承包,到工程質量管理等一一抓落實。李憶敏先生的同窗好友夏春林同志(時任張青小學校長),徐華東同志(時住屏峰小學校長),做了大量的工作!敖ㄐ3绦蛉f縷千絲,悉依其奔走,補苴罅漏,獨任辛勞!雹扌I峤ㄔO圖紙出自廈門滕王閣房地產公司,建筑施工單位是都昌縣春橋基建隊。

 


     2000年11月,白鷺希望小學舉行了隆重的峻工慶典,李憶敏先生及廈門特區友好人士一行十多人,蒞臨大會。會議的熱烈氣氛在山區的歷史上是空前的:鄉鎮主街道扎起了彩門;大紅橫幅一直掛到了校門口;歡迎的隊伍排了二里多長;喜慶的鞭炮從一里開外放起,歡樂的鑼鼓敲起來,五彩的旗幟舞起來。人們用這種樸實的方式,來釋放自己的激情,敞開自己的胸懷,表達我們災后重建、振興家園、興學富民、造福千秋的決心。
     今日,落霞孤鷺于秋水長天之外的蘭新添勝景,蘭新學生以此為驕傲,并飲水思源,銘記李憶敏先生及樂善好施之人,牢記仁者愛人之古訓,興學富民,并將仁愛發揚光大。
注釋:1、2、4、5、6引自《建白鷺希望小學碑記》 。、引自《湖口縣地名志》
(原創作品,版權所有,違者必究)
請走進《你不知道的湖口.屏峰篇》 ,小編定期推出續篇。

本站特約記者:余春泉
來源:湖口在線
關注同城熱點 獲取最新資訊 點擊查看更多本地熱點話題
  
二維碼

下載APP 隨時隨地回帖

你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注冊 QQ登陸 微信登陸 新浪微博登陸
加入簽名
Ctrl + Enter 快速發布
免费看国产裸体白丝美女视频,男女污污污网站,无码国模精品一区二区16,99久久精品毛片免费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