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奠磐(1915.1.30~1998.10.5)字子鞏,派名良琳,湖口縣屏峰鄉高橋村徐大房灣人,一九一五年(民國四年)正月三十日徐奠磐誕生在大房灣徐方治家(其父字幼安,一八八三年生,為清邑癢生<秀才>,清末明初畢業于九江師范學堂,畢生從事私塾<經館>教育三十余年,一九三七年謝世)。
徐奠磐自幼侍從祖父求學古文。二十世紀二十年代,跟從父親在九江一家綢布店同鄉徐宏昌家辦私塾并隨從就學,后考入九江濂溪初級師范(五邑中學),畢業后考入南昌高等師范。六年中,由于勤學苦讀,多次考試恒居第一。


一九三五年畢業后,曾任南昌文植小學教務主任代行校長職務。在文小執教三年中,學生升學率高達百分之九十以上,深得南昌教育界好評。因家貧,未能升入高等學堂的徐奠磐,不甘落后,立志力求上進,利用教學之余,爭分奪秒自修大學課程,于一九三七年在南昌參加高等檢令考試及格,取得了大學畢業同等學歷資格。一九四三年至一九四六年任省立湖口師范、湖口一中教師、教務主任。一九三九年至一九四三年抗日期間在本村教私塾數年,私塾名為“慕陶軒”。大門上鑲嵌“慕陶軒”匾額,取敬慕陶淵明之意。兩側有“三閭大夫胡為而至此耶,五柳先生不知何許人也”的楹聯一幅。廳墻上面掛有孫中山像。


抗日戰爭后,一九四六年國民政府恢復高等考試,徐奠磐參加了在武漢舉行的高等文官考試,獲第一名。一九四七年三月入南京中央政治大學高等科第十三期,受訓四個月畢業。蔣中正為校長,校址在南京中山門外孝陵衛。暑期在廬山開課并舉行畢業典禮。結業時印制有精美的紀念冊,上面有全體學員與蔣中正等國民黨高級官員的合影及每個學員的照片和個人資歷簡介。當年徐奠磐登上廬山,瞭望鄱陽湖東岸家鄉的山山水水,屏峰山、佛臺嶺歷歷在目。結業后,其分配在國民政府五大院之一的考試院,先后作薦任科員、編輯出版股主任等職,級別由十級進到九級。此為一生甚為光彩之處,誠如其詩文中提及的“文場經百戰,揮筆如有神”(《述懷》)。
抗日戰爭勝利后,國民黨政府剛從重慶搬回南京,接著又發動反共內戰,各方面條件十分簡陋,住房緊缺,食品短缺,風波四起,學生請愿游行,戰機日夜從頭上飛過,國民黨首府南京惶惶不可終日。初去時,徐奠磐和長子住集體宿舍,其妻去后,在考試院后面臺城的半山腰上租了一間約五、六平方米的小屋,里面除架一張床鋪、放一個小柜子外,連轉身的地方都沒有,門口擺個小爐子做飯,這一住就是動蕩的四個年頭。 一九四八年底,經淮海戰役(國民黨稱徐埠會戰),國民黨軍隊敗局已令,南京政府亂成一團,紛紛逃散,陷于一片混亂之中,政府安排專列送官員經上海、杭州繞道至廣西梧州,去海南、臺灣。此時何去何從,經過反復思量,徐奠磐決令棄暗投明,辭職回家,帶著長子從南昌下車返鄉。


一九四九年至一九五一年,徐奠磐返回湖口中學任教。土地改革期間,其家劃為地主成份,他也因為歷史問題而得咎,打入另冊。他回家務農,由于他曾自學中醫藥學,并取得中醫師技術職稱,一九五六年先后任湖口流芳鄉、高橋醫院和湖口縣中醫院醫師,直至一九八一年退休。有此生存手段,更能解救鄉人的疾病痛苦、妙手回春。文革開始,失去為人診治的資格,以勞動自養,其精神痛苦無處申訴,其時視生命如鴻毛之輕,直至文革結束,“摘去反動帽,重做自由民”,他煥發了第二次青春,力圖為國盡其忠忱。起初,以其文學才能受縣領導以及文化界重視,有懸榻之遇,如涸轍之魚,得入清溪。 一九八三年起,先后任湖口縣地名志、縣志、文物志、石鐘山詩詞編委,石鐘山文物管理所文史顧問。常親自向中外游客介紹石鐘山人文史料,他常感到有使不完的勁,自言“但愿天假以年,能在此千載一時的太平盛世,竭盡智能,為祖國為人民貢獻余熱”。自覺“珍惜夕陽無限好,桑榆補失此其時”。


編纂古曲詩文,重在資料詳實可靠,他或是寄信北京、南昌、九江、星子的親友,代為查詢,或是親自外出查找。此時他已是七十開外的老人,但他仍只身一人奔波于旅途中。在公費緊缺、工資微薄的情況下,經常自費到外地圖書館、檔案館。在星子書寫《重修鞋山寶塔碑記》,他是跪在近兩米見方的石板上,寫完了近千余字的隸書碑文。


為促使祖國統一,爭取臺灣回歸,徐奠磐與其在臺灣的好友進行書信來往,介紹大陸的巨大變化及家鄉新貌。晚年盼望臺灣回到祖國懷抱,其詩作中隨時可見赤子之殷情。他當年未隨蔣政權赴臺是明智之舉,雖然中年波折帶來不少磨難,但文革一結束他就看到了祖國的希望和前途,更不希望國家長久分離。他與五十多年前的同窗好友周天健先生長期保持書信聯系,喚起其迫切回大陸觀光的心情,促使其一九九四年十一月回鄉省親觀光。

一九八八年二月九日,由中共湖口縣委統戰部推薦,九江市人民政府任命徐奠磐為九江市政府參事室參事,享受正科級待遇。
徐奠磐同志平生節儉,為人篤實,好讀書,有空閑則手不釋卷。無他嗜好,唯好吟詩撰聯?釔酃诺湓娫~,造詣頗深,著有詩文、對聯兩百余首(副)。曾發表于《石鐘山詩詞》、《匡廬詩詞》、《江西詩詞》、《廬陵詩詞》、《廣州詩詞報》、《岳麓詩詞》、《九江日報》、《江西政協報》、《江西統一戰線》、《湖口文史資料》、《臺北江西文獻》等。不僅詩詞卓著,書法也十分出色,書體婉雅舒展,尤其擅長隸書,作品參加湖口縣、九江市、江西省、長江十三省市政協展覽,多次獲得獎項或獎品。撰稿并繕寫《重修鞋山塔碑記》,石鐘山的名人畫像石碑,石鐘亭對聯刻石等。著作有《石鐘山詩詞》(與袁作合編,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校點康熙《湖口縣志》、光緒《石鐘山志》(與劉文正合作)、編著《恭陶軒詩稿》等。一九九零年獲九江市老齡委老有所為“精英獎”。


(原創作品,版權所有,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