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2016年11月份屏峰皂湖灣蓼子花海吸引四面八方的游客,一時游人如織,車輛絡繹不絕。然而因“皂湖”、“造湖”讀音的相近,至使很多外地游客尋人問路時,走到了“造湖”,飽受顛波之苦,F就筆者搜集相關“皂湖”、“造湖”之域名相關資料,編輯成文,以饗讀者。
“皂湖”、“造湖”實乃兩個不同的行政地名,“皂湖”即皂湖村,現轍并舜德鄉屏峰村,“造湖”即造湖水產場,為湖口縣水產局管轄的水產企業。
皂湖村駐地王三壩,解放前夕屬流芳鄉,建國后為屏峰鄉,合作社時由炳智、熊家等5個初級社組成光明高級社,1958年為光明大隊,1959年拆開為東堂、壇頭兩個大隊,1964年又合并為皂湖大隊,1984年改為皂湖村,2003年合并為屏峰村,以境內皂湖得名。
皂湖村是原屏峰鄉人口最少的一個行政村,上世紀八十年代東莊公社、舜德公社、高橋公社及蘭新大隊、高橋大隊、皂湖大隊均在該村螺絲山開辦采石礦,有面積二千余畝的屏峰二林場、屏峰油茶場,有杜家棚、河龍堰、千斤潭水產養殖基地,有發香澗水庫小二型水庫一座。
2017年皂湖所有自然村實施新農村建設,以王三壩新村為中心,結合發香澗生態觀光農業園、皂湖風力發電場、皂湖灣蓼子花海等旅游資源,借助即將開工的環鄱陽湖公路交通優勢,發展鄉村旅游產業。
皂湖,長約六公里,寬1.5公里,面積約8平方公里,除鄱陽湖外,為縣內第二大湖泊。納上游流芳港、轅門港之水,匯注鄱陽湖。湖周有舜德、流芳、屏峰三鄉(現為舜德、流芳兩鄉)鼎立瀕臨。汛期帆船可航經湖內抵達流芳鄉流芳市、都昌縣春橋鄉。
秋季水落,湖區為一片洲地,每至冬春季節,湖草生長茂密,吸引了成群的大雁等候鳥從北向南遷徙過冬。湖口(指造湖口),北有灰山,口南有螺絲山支脈,口寬約0。5公里。
《湖口縣志》(同治版)載:“湖中有巨石,色黑,故名皂湖”。今湖并無巨石,只有口外浮山,山體全是黑色,或指此。1964年冬動工建壩,省、地縣撥給建壩工程專項經費45.8萬元,全縣農民投入勞動日24萬個,完成土石方22萬立方米,翌年春竣工,海拔24.2米,長440米。閘口最大泄洪量80立方米/秒,屏、舜、流、城等鄉受益人口10000人,保護耕地10200畝,控制流域面積109平方公里,內湖水面6000畝。經縣委研究決定,改“皂”為“造”,遂名造湖。原縣委書記王顯仁題“造湖閘”三字于閘門,并書一聯:“愚公精神,改造荒湖舊面貌;群眾智慧,建設洼地新糧川”。
解放前,皂湖是都(昌)湖(口)通往九江的水路,每年漲水季節,大橋渡口每天有渡船往返九江姑塘鎮,經水路二十華里至姑塘,再步行四十華里至九江。自造湖大壩建成,縣內公路通車,“屏峰河”有班輪直通九江后,此渡口遂廢。
造湖內有一大橋大壩,橫跨湖上,將造湖截成兩段。北連舜德長灣,南連屏峰青竹。大橋壩上段又名為大橋湖,下段為造湖。大橋湖東岸的王燧村是中共江西省第二次黨代會會址。
造湖沿岸,水草叢生,釘螺密布。濱湖地區,血吸蟲病流行。千百年來,“華佗無奈小蟲何”,致使“千村薜藶,萬戶蕭疏”。據不完全統計,僅皂湖一個村,被血吸蟲吞噬的村落就達二十余個。耆老相傳,這些村落,百余年前,都有十余戶至百余戶不等。居民患血吸蟲病無法醫治,相繼死亡,逐漸衰敗,以致滅絕。
今皂湖王三壩村,清順治年間王據由家族由舜德王铦村(“铦”與“先”同音,故又名王先灣)遷居大楓樹旁,原名楓樹灣王家,又叫王三百村,一說原有三百戶,一說原有三百人(以村址推算,以三百人為合理)。至解放時,只剩兩戶。皂湖的菜花嶺村(與王錦嘴村毗鄰),原有50戶人家,百余人口,至1966年因只剩一戶人家而搬遷,原先的村落現已一片廢墟。其他廢村,大多草蒿過膝,滿目荒涼。
解放后,黨和人民政府領導廣大群眾查螺滅螺,查病治病,先后采用土埋(機耕、圍殲、填溝)、火燒(燒茅草、燒火糞)、藥滅等方法消滅釘螺。經過二十余年的連續戰斗,在1977年基本消滅血吸蟲病。1964年修筑了造湖大壩,創辦了造湖水產場,開展水產養殖。
1998年長江流域遭遇百年未遇的特大洪災,造湖沿岸一片汪洋,百分之七十的房屋被淹或遭毀壞,八成莊稼被淹,農作物幾乎絕收。人們的生活生產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驗。在黨中央的領導下,全體人們齊心協力,萬眾一心,共度難關。
災區人民沒有因洪災而露宿荒郊野外,沒有因洪災而四處要飯,災區接受來自國內外的捐款、捐物達百萬元,有效地緩解了災情。這次洪災過后,黨中央及時地作出“平垸行洪,退田還湖,移民建鎮”的決策。造湖沿岸人民進行了歷史上空前的大搬遷。在統一規劃選址,統一設計圖紙的要求下,各移民建鎮點整齊劃一,具有社會主義新農村風貌。
通過1998年至2001年共四期移民搬遷工作,造湖沿岸低洼地居民百分之百的遷居到高岸地帶,徹底告別了水患。2003年水利設計部門在造湖壩北岸修建滾水壩,以利鄱湖泄洪,完成了“平垸行洪”的總體規劃要求。
(原創作品,版權所有,違者必究)
本站特約記者:余春泉
請走進《你不知道的湖口.屏峰篇》 ,小編定期推出續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