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知識:馬鞍島是鄱陽湖中較大島嶼,位于鄱陽湖入長江水道交通要塞,屬九江市都昌縣蘇山鄉,島上設有馬鞍村委會,面積4.8平方公里,居民1000余人。馬鞍島隔湖與廬山五老峰、星子火焰山、廬山區長嶺及青山相望,東北與湖口屏峰為相鄰,區位優勢十分明顯,水運交通便利。
云頂山廟座落在屏峰、高橋交界海拔190米的佛臺嶺山腳下,它背倚大山,面臨鄱湖,座北朝南,深處崇山峻嶺之中,與山頂的佛臺嶺廟遙相呼應。
曾經因地形優勢成為贛東北革命組織活動的據點,經歷數次大小戰役而名留史冊,更因“鑼打馬鞍亂,鼓敲馬鞍沉”之傳說披上一層神密的面紗。
很久以前,云頂山脈山體連綿,它與都昌縣蘇山鄉馬鞍村乃同一地質板塊。后由于四紀冰川的運動,云頂山脈中段沉陷,成為鄱湖水道,末梢山脈雖有下陷,但未全部被湖水淹沒,因而形成今天獨立于鄱陽湖上最大的島嶼。在島的最西面有座山,連綿好幾里,形似一只馬的皮鞍,兩頭翹,中間凹,山名馬鞍山,馬鞍山成為島上的天然屏障,所以島因山名,叫馬鞍島。云頂山與馬鞍島龍脈相連,共享一山之神韻。
云頂山廟為宋代所建,當時是為江南一帶躲避戰亂逃難至此的難民而建的簡易棲身之所,后由于難民對此地日久生情,難舍此地,自發出勞出力,修建此廟。他們將土地、山神列為供奉,且在屏峰一帶開荒種田,休養生息,屏峰的山山澗澗炊煙裊裊,雞犬之聲相聞。
云頂山廟占地兩余畝,建筑面積并不大,只有百余平方米,但其院大墻高,集土地、山神之靈氣,備受世人崇拜。公元1726年清雍正年間,云頂山廟舉行大型齋會,都、湖、鄱、彭等縣修戒和尚均集中在此,一時人潮如涌。當時廟里有48個水缸裝水,有數十桌盆碗餐具,可見規模之宏大。修戒佛事活動按照程序進行,有眾僧打坐,誦讀經文;有出行修度,脫俗入行;有木魚聲聲,有鼓聲陣陣。
當人們沉浸在歡樂喜慶之中時,一河相隔的馬鞍人們卻處在極度的驚惶恐怖之中,整個馬鞍島像是在大海中行駛的一條小船,時而處在浪頭,時而處在波谷,成天翻地覆之勢,人們仿佛大難來臨。這種波動現象一直持續了一個時辰,一切又恢復了往日的平靜。這與正在云頂山廟舉行佛事活動的時間完全吻合,人們針對這一現象,得出云頂山廟“鑼打馬鞍亂,鼓敲馬鞍沉”的結論。
從此之后,為確保一方平安,云頂山廟有一戒規,和尚念經不敲木魚,廟會之日不敲鑼不打鼓。究其原因,云頂山廟系屏峰山之龍脈,一敲一擊,會牽一發而動全身,會導致馬鞍島的沉陷。因而馬鞍島人們至今仍有初一、十五隔河祭拜的習俗。馬鞍人們在積極努力求得兩岸的和好,每逢魚汛季節,他們會主動運來鮮魚,分發給屏峰人民,兩岸來往密切,不斷加深了解,增進友誼,兩地由“互通”發展到“互婚”。馬鞍很多年輕貌美姑娘出嫁屏峰,使之血脈相融,有“好女嫁屏峰,好男娶屏峰”之說。每逢汛期,來往船只穿梭,你來我往,探親訪友;每逢枯水季節,攜幼扶老,拖兒帶女,一陣陣一行行,肩挑背馱,歡聲笑語,一派祥和喜慶的氣氛。
屏峰與馬鞍的和諧發展以云頂山廟為媒,堪稱佳話。
請走進《你不知道的湖口.屏峰篇》 ,小編定期推出續篇。
本站特約記者:余春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