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吖內,哪里來,我在家婆里放牛來,幾尺草,一寸長。。!,小的時候,我就是聽著這樣子的歌謠開始慢慢長大,在那個物質極度匱乏、精神也極不豐富的年代,放牛也是童年一件快樂的事情(除了早晨,太早了,不愿起),那時候家里有兩頭牛,一大一小,幾戶人家共用,每隔一段時間,牛進門了,我們兄弟會輪流跟著爺爺去放牛,早春的時候除了偶爾的會在田壩地坎上“游蕩”外,大部分的時間就是把牛牽往鄱陽湖邊,那過了整個一冬季的湖邊青青豐腴的草,整片整片爛漫的花兒長滿了整個裸露湖的脊梁,瘦峋的湖水像一條蜿蜒伸向天際的玉帶,乍暖還寒的陽光照在單薄的身上,暖暖地、慵懶的,把繩索往牛背一搭或往牛角一纏繞,老人們開始海闊天空胡侃一通,孩童們就一邊扒出湖邊的草根,放在嘴里嚼出淡淡的甜味,一邊在湖灘上追逐天際,游戲童年。那時候我們不知道鄱陽湖的草(藜蒿)成了后來餐桌上的“寶”,那時候也不懂得知識改變命運,只是大人們總是一成不變不厭其煩地重復一句話,不好好念書,將來長大了就讓你放牛。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習慣了一無所有的青蔥歲月里,我們三下五除二吃光家里帶來的“打糖、薯干”零嘴,摟著一本書也會有聲有色地朗讀起來,清澈見底的湖水見證著我們的未來不是夢。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一九九五年,我正是寒窗苦讀沖刺的時候,那時候的縣高中就在鄱陽湖邊,枕山際水,每當課業不是很緊張的時候,我們三五小伙伴也會坐上渡船飄到對岸,在鄱陽湖的水草上漫步、采桑葚抑或踢足球,盡情釋放“為賦新詞強說愁”的壓力。有多少迷惘,就有多少動力,在挑燈夜戰中我們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為的是那一天自己能擠過獨木橋,雄糾糾氣昂昂跨過鄱陽湖上大學。那一年國家最高領導人江澤民同志走下鄱陽湖渡口到鄰縣指導棉花生產,鄱陽湖水邊人家萬人空巷,爭著和領導人揮手致意,夾在人群隊伍中的我是偷偷地逃出學校,激動萬分地和鄉親一道近距離見了“平生見過的最大的官”,乃至十幾年后,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鄱陽湖大橋和鐵路橋成功架建助推了家鄉的飛躍發展,在鄱陽湖水邊,武山鎮劉家畈119畝高產棉花創建示范基地籽棉平均畝產達1014.12斤,創造了除新疆棉區外長江流域、黃河流域兩大產棉區大面積棉花籽棉單產歷史最高紀錄,實現了棉花種植的重大突破。那幾年每逢多雨的季節,湖水就蔓延到大街小巷,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的人們日子過得苦不堪言,陣痛之后,新建1200米的城防堤不僅將上下石鐘山緊緊連結,且將一湖清水死死阻擋在城門之外,有心人,天不負。
許多年后的今天,我在鄱陽湖邊一單位工作,家鄉也以“湖口速度”創造著翻天覆地的變化,一組組數據令人振奮,一棟棟高樓鱗次櫛比,一條條道路縱橫交錯,一個個喜訊接踵而至!袄铣莿撔l、新城東移、完善功能、適度超前”的發展戰略深入民心,“依托長江而不依賴長江”的發展新思路,跳出岸線求發展,大力實施腹地開發,推進園區擴容升級、規劃融合升級、功能優化升級、服務提檔升級做得“路人皆知”。實施海山新區、臺山新區、洋港新區“三點聯動”,主動融入“大九江”都市區和昌九一體化,著力打造人口超20萬元,面積達20平方公里的沿江新型工業城市。一手抓發展,一手托三農、民生,讓發展的成果更多地惠及全體人民,醫療、養老保障全覆蓋,文化、教育、衛生等事業協調發展,群眾幸福指數節節攀升。多引進高科技無污染企業、企業進園首先做好污染處理等等,“保護鄱陽湖一湖清水,建設生態園林湖口”不僅是一紙文件,一句口號,更是28萬湖口人自覺的行動,再大的項目也不能犧牲環境為代價,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
佇立在石鐘山頂,我們每每都會看到山下長江與鄱湖的匯合處水線分明,江流混濁,湖水碧清,以截然不同的水色“劃”出了一條奇妙的界線,千年未變!翱飶]側伴警鐘嗔,聲懾江湖凈混分。天下贓官憂此過,清廉濁腐現真身!迸e目四望,廣闊浩淼的鄱陽湖波浪翻滾,鐘毓秀美的江岸上,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梔子花開節節高,好一幅富庶祥和的田園風光。
哦!鄱陽湖,你是大自然生命的血脈,是我生命中永遠的家園。